上海慈善公益论坛聚焦现代慈善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慈善公益论坛聚焦现代慈善的理论与实践

  4月20日下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0周年系列活动——“上海慈善公益论坛”在文新大厦举行。论坛围绕现代慈善与现代社会组织制度体制建设、公募基金会的转型与发展、社会企业与现代慈善、媒体企业与现代慈善、公益慈善机构的组织建设、现代慈善与企业家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冯国勤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致开幕词。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担纲主持。来自政界、学界、公益慈善界和爱心企业人士等250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上,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基金会中心网名誉理事长徐永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名,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 耀,新民晚报总编陈启伟,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吕朝贤等一批公益慈善界重量级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为上海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王战在开幕辞中介绍了慈善公益事业的现状。他说,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的现代化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大政府向包括公益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的力度,并提出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这一改革精神既为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也对各类公益 慈善组织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冯国勤在主题报告中提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要进一步创新理念、探索实践,向六个方向继续努力:一是公开透明;二是制度改革;三是联合力量;四是以人为本;五是拓展资源;六是法治慈善。
徐永光认为,社会对公益慈善发展有十分强劲的需求,但制度瓶颈、供给不足、资源短缺严重遏制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 发展时期,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作为中国公募基金会的优秀品牌,在改革转型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如何在未来10年、20年内,继续保持活力、引领公 募基金会发展潮流,探索一条新时期的慈善基金会发展之路。这对业界具备很大的借鉴意义。

  王名从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的角度,为与会者展现了现代慈善正在经历的改革图景和面临的机遇。他说:“社会体制改革包含三大改革,一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的改革,二是以事业单位为核心的社会服务体制改革,三是以人民团体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

  领导和专家的精彩主题演讲引发了与会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家代表以及记者们的热烈讨论。在随后展开的沙龙上,各位专家就专攻的领域与现场人员进行了互动。

  王振耀提出,中国正在进入“善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商业与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日益展现,经济向善才有发展的前途,而社会企业的发展,更使得社会问题 通过商业化办法解决的途径日益拓宽。商业与慈善的交汇在不断地冲刷着经济伦理,同时也在系统地改变慈善事业发展规模和结构。

  陈启伟认为,传统媒体具有其固定的受众群体,在发布新闻、传播知识、愉悦身心的同时,应该用好自己的渠道优势,将慈善事业发扬光大。要让慈善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慈善也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媒体不是孤立的一张报纸或一个电视频道,它不仅是渠道,可以通达千家万户,同时还是平台,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晚报发起的上海书画善会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吕朝贤认为,千万不要忽略了社会企业及其运作是一种动态的本质。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或许是我们在思考社会企业与现代慈善间关系不可忽略的视角。

  此次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0周年慈善公益论坛,不仅为上海的公益慈善类组织带来了最新的信息和观念,带给了在沪的公益人更多对未来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考,最重要的是给予公益慈善人一个美好且可实践的“慈善梦”。

  市慈善基金会监事长罗世谦,副理事长任文燕、宋仪侨、吴幼英,常务副理事长施德容,副理事长金闽珠、谢玲丽、张凌、姚宗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国平,常务副监事长袁采,名誉副理事长郭开荣,理事陈南岗、徐佩莉参加了论坛。

shanghaicishan1shanghaicishan3shanghaicishan4

技术支持:MOBANTU